政府主导的低成本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案例

关键词:党委政府牵头、扶贫+垃圾分类、利益引导回收、厨余就地沤肥、责任制+台账

【背景】土城乡是典型的南方半高山农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在采用“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后,分布各处的垃圾池一度成为二次污染源,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

【案例概要】2015年起,土城乡党委政府牵头,通过工作会议在各部门形成共识,并由一位副乡长牵头,乡环建中心、执法中心、交通办、农办组成垃圾分类组织动员与考核专班。乡政府将垃圾分类和扶贫、“四清三护”等重点工作的经费和事项进行整合,为贫困人员提供“四清三护”+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工作岗位。在分类方式上,乡环建中心拆除了原有的垃圾池,动员村民将厨余垃圾就地沤肥,其他类别的垃圾用廉价的编织袋在家存放,每个月上门有价回收包括塑料袋在内的可回收物,以及包括农药包装、废电池等在内的有害垃圾,同时清运其他垃圾,基本杜绝了白色污染、有害垃圾污染问题。土城乡建立了乡-村两级台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还通过考核机制,将垃圾分类成效与村书记、责任区负责人绩效工资挂钩,形成了长效机制。此外,乡里还将垃圾分类、环境清理作为“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党员活动日的优先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项与乡风文明、美丽乡村紧密相连的社会治理工程。

【效果】田间地头垃圾失控现象基本杜绝;垃圾收运频率降至每月一次,成本降至原来的1/3,混合垃圾减量70%-80%。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