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垃圾分类新时尚系列案例发布会成功举办,为北京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5月19日下午,由零废弃联盟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的“道不远人——垃圾分类新时尚系列案例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共 有 30 多位各界人士参会。

2019年,零废弃联盟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政策调研项目”,此次发布会是对调研成果的发布:经过对北京、成都、厦门、福州、上海、深圳、宜昌、银川等8个城市一年的调研,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在小到社区、大到城市都形成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经过梳理、打磨,形成了《垃圾分类新时尚系列案例》。本次发布会邀请到其中5个案例的作者跟公众进行交流分享,并为北京市垃圾分类建言献策。发布会采用了实时直播,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回看发布会实况。

 

作为垃圾分类的关键要素,顶层制度如何设计和执行?

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项目主管韦璐从上海垃圾分类历史沿革的4个阶段、立法背景、政策介绍、成效等方面为大家分析了上海市垃圾分类立法成效如何能“超乎预期”,并且解读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几个关键词:上海立法前就通过多方探索,发现“党建引领”和“定时定点”是最有效投放方式;而立法明确了分类责任在居民,并通过社区党组织牵头,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组成工作组,唤醒居民责任。上海还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运”,倒逼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人确保分类纯度;城管执法、考评结果的公开,让全社会知道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此外,上海市不断吸收市民的合理化建议,完善考评指标(如设立洗手盆),也让上海的垃圾分类最终获得了民心。


 

有了顶层设计,社区动员如何有效落实?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黄厚新介绍,厦门也十分重视社区相关方协调的作用,前埔南社区原本出现问题就在于各方职责不清、督导员队伍也缺乏经验,于是居委会引进了第三方公司对自身、督导员、物业进行培训、指导、规划设计。在撤桶并点后,通过督导员登记台账掌握每户居民是否已经养成分类习惯,对尚未养成习惯的居民进行定向沟通,真正实现了精细化动员。黄厚新借助MAX模型提醒道,一些城市聘请第三方的作用是倾向于运营保障,投入大部分资金招聘人员,进行二次分拣,而较为忽视在地力量的组织协调、培训宣传、督导考评等工作;一旦财政无法持续投入,垃圾分类系统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崩溃。为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地力量,利用在地条件,支持参与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垃圾分类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厨余垃圾分类清运处理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垃圾分类?

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总监魏蔚以成都市八宝街社区王家塘街12号院为例,为我们介绍了社区厨余堆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以及堆肥的价值。即使在2017年成都市许多社区还对垃圾分类无动于衷、且对接不上厨余后端清运的情况下,社会组织的行动也有可能实现分类和厨余在小区内自然循环。这样的案例,她们后来在遵道镇、郫都区都有实践。“在做就地堆肥的小区,更多的居民会觉得分类是有价值的,从垃圾分类的旁观者变为践行者和坚定支持者;这个过程还往往帮助社区提升了议事能力,居委会、社区自组织的治理能力也得到加强。”魏蔚说。


 

在现实中,为什么社区对垃圾分类会有冷有热?如何才能成建制推进?

厦门市的一条成功经验是用好考评这根“指挥棒”。厦门市湖里区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的创始人张水龙表示,厦门的考评以居民参与率等结果性指标为导向,成绩纳入政绩考虑,并且把考评结果向社会通报,压力逐级传导,最终形成一盘棋,极大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乃至居委会等社区各类相关方的积极性。张水龙强调,“需要注意的是,考评并不是上级给了一个表格,第三方就根据那个表格一个个打分,而是要与主管部门持续、及时闭环反馈,找到当前工作的痛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才能真正体现考评第三方的价值。

 



在分享完以上城市的经验后,

嘉宾对北京市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体系?

来自民间的乡土重建团队从辛庄村开始落地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获得北京市层面的关注,随后与镇政府紧密合作,实现在镇域各村成建制推广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零废弃联盟政策主任谢新源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的“兴寿模式”。各村通过启动仪式宣誓垃圾分类“今起执行”,随后数周内村干部、志愿者跟随保洁员上门收垃圾,逐户指导分类。村干部代表着权威性,志愿者则代表专业性。志愿者不能靠‘自学成才’,而需要系统的团队建设、理念培养和技能培训。


 

北京垃圾分类如何才能迅速提升?如何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谢新源建议要在小区显眼位置都设立标识牌,指出分类投放点的位置;并且厨余桶-车对接的照片、视频应当多宣传,以解决居民不知道自己小区在做厨余分类的问题。主体责任怎么分配也很重要,只有重新捋顺各类主体职责,真正让居民履行分类义务,形成分类习惯,垃圾分类的成本才能降低。

此外,短期内采取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动员工作机制和撤桶并站的收运模式很重要,但从长期看,要对居委会和物业实行双激励。对于居委会这种具有行政性质的单位,应当以考评作为主要激励手段,而对作为市场主体的物业,建议主要靠经济杠杆来激励。谢新源还建议真正建立混合垃圾按照实际清运量收费、并且费率应高出分类的厨余垃圾较多,物业才有动力开展垃圾分类。计量收费制度如果真正落实,无疑将成为北京垃圾分类的一大亮点。


 

上海社区垃圾分类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对北京有哪些建议?

在垃圾分类推动过程中,不时会听到有人说社区居民的各种情况给垃圾分类带来的难题,比如高收入人群不听劝,拆迁户/租户多不好管等。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经过长期对比研究发现,垃圾分类的好坏与楼型、居民收入这些背景条件无关,只要完善便利的设施、告知居民主体责任、志愿者值班等关键措施从整体上到位,垃圾分类的效果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垃圾分类的10条经验与教训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陆健总结了垃圾分类中的十个经验教训,包括使用智能垃圾桶、对居民进行积分奖励、二次分拣、管理体系碎片化、垃圾焚烧与垃圾分类关系等问题。他认为在新一轮的垃圾分类政策实践开启的当下,非常有必要对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避免再走弯路。

 

最后,本次发布会主持人、深圳零废弃发起人毛达博士总结到,回归本次发布会主题“道不远人”,垃圾分类是遵循自然之道,但这不意味着故作高深、远离众人,反而应该真正发挥各类主体的能动性,落实在具体的社区、鲜活的实践者、每一位居民身上。



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会对本项目的支持!

发布会实况链接:

http://livestream.aiyaopai.com/live/tvchat-1685424292?jumpitd=1&shareuid...

分类: